去看《八佰》之前,不少人说:一定要带纸巾,肯定会哭的。
等候开场的时候,影院经理甚至出来发放纸巾,激动的跟大家安利:这是一部好电影,没带纸巾的过来拿。
果然,观影中途,周围不时传来抽泣,擤鼻的声音。
虽然删减了13分钟,因“技术原因”定档又撤档,但《八佰》真的没有让人失望。
《八佰》
要聊《八佰》,不得不聊历史上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。
1937年8月13日,淞沪会战打响。
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,中国军队投入80余万大军损伤了30万。
抵抗日趋艰难,蒋介石下令撤退,独留88师留守抵抗。
敌我差距悬殊。
日军大量精英部队,88师所留士兵不过400多人。
东北沦陷了,华北沦陷了,但是只要这400多军人还在这里,上海就还在。
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士兵留守四行仓库,直言“这里就是我们的坟墓”。
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
抱着必死的决心,这400多人顽强抵抗,在10月27日到10月30日这四个昼夜里,成为了日军全面占领上海的最后障碍。
这场战役,被称为四行仓库保卫战。
当时谢晋元为加大气势,将400多人的战力称为800人,因此有了“八百壮士”之称。
四行仓库位置特殊。
背靠苏州河,河的南面就是租界,各方势力和普通老百姓集聚在此。
大家隔着一条河就能看到对岸的战斗,拿着望远镜就能清楚看清战士们的一举一动。
所以,这场战役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进行的。
战事激烈的时候,各国记者甚至坐上了飞机,从空中录像报道。
这也导致看电影的时候,特别强烈的对比,让人感觉尤其悲壮。
一面天堂,一面地狱。
坚守四行仓库的战士们往北看,硝烟弥漫,山河已被日军占领。
往南看,灯红酒绿,熙熙攘攘,老百姓们安安稳稳的过着自己的日子。
隔着一条河,河的这岸连活下来都艰难,河的那岸还在为麻将输赢斤斤计较。
一面残暴侵略,一面英勇抵抗。
四行仓库以北,是持有精良机械的大批日军。
四行仓库以南,是扛枪的租界士兵,严令军人进入。
四行仓库身在其中,犹如一个孤岛,只身对敌,没有支援,没有退路。
这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战役。
但是,每个战士都是活生生的人,谁又想死?
没有人想死,但是敌人欺负到自家门口了,不打又能怎么办?
《八佰》的好在于,它没有在一味弘扬英雄主义,它让你看到了英雄们的惦念,怯懦和成长。
这是国破山河之时,每一个小人物的史诗。
影片开篇,没有直接从四行仓库切入,而是从一群被打散的散兵为切入点。
他们之中有的是张作霖手下的兵油子,有的是从没扛过枪的老算盘,有的是仅仅为了看一眼上海的农村青年。
还有的,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。
受过专业军事教育的士兵和这些被迫参战的普通人,构成了《八佰》的人物群像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,在看《八佰》之前,大多数人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是:真实历史,撤档删减。
《八佰》的演员有哪些?
大多数人说不上太多名字。
哥也是到了电影院才发现,原来《八佰》的明星这么多,这换做别的电影绝对是重点宣传对象,但所有“明星”在《八佰》这里都只是演员。
王千源是一如既往的稳。
张译、姜武一改戏路,塑造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形象。
一众“综艺咖”或“小鲜肉”,如:欧豪、杜淳、李晨、俞灏明、郑恺、李九霄、唐艺昕等,这些在常规印象里演技堪忧的演员,都交上了合格的答卷。
尤其是魏晨、欧豪、李九霄,简直超出了预期。
管虎导演对演员的调教能力,我是服气的。
影片的最大泪点,就在郑恺所饰演的陈树生身上。
日军持续进攻,在钢板的掩护下,拿锤子凿子等工具疯狂凿墙。
钢板太厚,所有轰击都没用。
紧急关头,陈树生腰上捆上炸弹,纵身一跃……
屏幕上血肉模糊,屏幕外观众心灵震颤,眼泪不知不觉就涌出了眼眶。
作为一部主旋律战争片,煽情桥段在所难免,但和大多数战争片相比,《八佰》的煽情桥段并不多,也并不刻意。
哥被打动,更多时候是出于一两个小细节。
比如,一封血书。
“舍生取义,儿所愿也”。
一封不知名的书信。
“玉芝吾妻爱鉴,诸子长大成人,仍以当军人,为父报仇,为国尽忠为宜,让我子孙后代,再不受此侮辱!”
虽然因为删减原因,一些人物没有交代清楚,有些故事线说断就断了,但在哥看来,这仍旧不失为一部佳作。
也有不少观众表示,影片前半部分精彩,后半部分泄了气。
哥却觉得,前半部分是悲壮,后半部分则是去揭开“悲壮”背后的不堪,更现实,也更显伟大。
蒋介石把这四百多位士兵留在这里,是在做一场表演。当时,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,蒋介石意欲利用88师的顽强抵抗在国际社会赚取同情,获得支援。“战争背后都是政治。你们所带来的希望最后还是绝望”。四百多位战士是已经被放弃的牺牲品,当寻求国际支援的希望落空后,这场战役更像是个笑话。
但是,谢晋元看得更远。表演也好,笑话也罢,此战的意义在于唤醒。他们坚守在这里,是让中国人看,是让世界人看,我们没有退!我们有杀敌的心!观此一战,何香凝曾感叹道:“国人皆如此,倭寇何敢。”这一战的意义就在于唤醒国人的骨气和血性。
苏州河南岸的租界里,纸醉金迷,灯红酒绿。赌场里热热闹闹,戏班子吵吵闹闹,妓女摆动腰肢,富太太们搓麻将,唠家常。战役前期,他们有的庆幸于自己身在租界,日本人不敢来;有的说,打仗关自己什么事;还有的在打赌日军三个小时内能不能攻占成功。但是,他们看到了四行仓库里的士兵。在所有人都认为当兵的早跑了的时候,他们看到还有当兵的在负隅抵抗。
他们隔着一条河,看着北岸那边的仓库,一会枪声不断,一会又冒毒气。大半夜的,有日本人游过河水攀上墙。青天白日,日本飞机在天上不住轰炸。他们见证了这场战役,看到了战士们操着不同的口音,喊着不同的遗言,捆着炸弹一个个往下跳。同胞们的鲜血唤醒了他们。
租界内的他们,是看客。屏幕外的我们,是观众。四行战役的战士们在卖命,我们跟着租界老百姓的一起也情不自禁发出那声感慨:“太TM欺负人了”。这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沉浸感。
战争可能离人很远,但那是因为有别人在保护。总有人觉得“为国捐躯不差我一个”,但没有一个个壮士,何来山河安宁。一寸山河一寸血,战士们用鲜血唤醒了这群安于浮华安宁的人。于是,妓女掏钱支援,青帮老大招募起了壮士,就连戏班子也唱起了《长坂坡》。
《长坂坡》、赵子龙、白马,这些在片中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,极具浪漫色彩。“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,可赵子龙不一样,他护着国呢。”常山赵子龙七进七出,单枪匹马冲进曹操军队,所向披靡。谢晋元骑着白马,在漫天大雪中和日本军官会晤,不卑不亢。那匹白马,初时惊慌失措,之后潇洒回归,勇往直前,炮火之后,一身鲜血,飒然出现。
还记得影片片头那句话吗?“待我成尘时,你将见到我的微笑”。历史会有后人来评说,四行守卫战的炮火过去多年,但以身报国的热血,顽强抵抗的决心,时至今日依旧会让人热泪盈眶。四行守卫战的意义在于唤醒,唤醒当时的四万万国人,也提醒着和平年代的我们。我辈当有报国心,一寸山河一寸血!吾辈铭记。